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飢餓運動

巴士的點評——飢餓運動
2014-12-10
政府預備在星期四早上在金鐘清場,召集人黃之鋒重申現階段不贊成退場,話一旦警方暴力清場,會先讓長者及中學生撤退,又話未來數日會盤點眼罩、生理鹽水等裝備及人手等,呼籲示威者恪守和平非暴力原則,身上裝備旨在保護人身安全,絕不應攻擊前線警員。
   學民思潮成員還不願退場,雖然聲言不攻擊警員,但眼罩和鹽水要來做甚麼?很可能是用作對抗胡椒噴霧,而不是想和平地被警方抬走。
    學生絕食和激昂的言詞,令我想起一部名為《飢餓》的電影的情節,這部在坎城影展獲金攝影機獎的電影,記述北愛爾蘭共和軍(IRA)著名成員巴比桑茲(BobbySands)在監獄中絕食至死的故事,令人難以忘記。
  七十年代尾八十年代初是北愛爭取獨立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我當時是中學生,經常在新聞看到共和軍在英國到處放炸彈,以恐怖手段爭取獨立,死傷無數。英國政府大力鎮壓,拘捕很多人,並取消爭取獨立份子入獄後的政治犯的特別待遇。在獄中的愛爾蘭青年,為爭取政治犯待遇,在監房內發起一連串抗爭活動,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絕不妥協,到一九八一年就演化成激烈的「飢餓運動」。當時二十七歲的愛爾蘭青年巴比桑茲以生命作威脅,拒絕進食、飲水,當然一滴葡萄糖水也不飲,事件激起很大的迴響,桑茲聲名大噪,在獄中當選國會議員,最後他絕食六十六日後死亡(一九八一年五月五日),其後還有另外九人先後絕食致死。戴卓爾夫人不為所動。在這十人死後,再有十三人接力絕食,但最後因家人干預或醫療原因,先退出了絕食,但不少人已受到永久性損害,長期有消化、視覺及神經系統問題。

        電影導演是英國藝術家史蒂夫麥昆,他以近乎寧靜的寫意影像,描述這一場劇烈的抗議,蒼白的暴戾和不安,仍然令人傷感不已。桑茲絕食至死一度成為英雄,但戴卓爾夫人強硬不屈也成為英雄。絕食去到桑茲的境地,也不能改變歷史,可知歷史的巨輪,自有其軌跡,滾滾向前。
      二十四年後,到二○○五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國際社會多方斡旋下,愛爾蘭共和軍和英國政府談判後,正式終止武裝鬥爭,加入和平進程。到二○○七年五月,愛爾蘭共和軍政治組織新芬黨組成北愛的自治政府。

        歷史告訴我們,成功不靠一天的激情,要靠長久的努力。即使致命的絕食,也不會達到要求。真正的成就,有賴談判及和解達致。所以絕食的孩子應該回家,勿讓青春的衝動變成遺憾。成年人也不要去接力絕食,更不應鼓勵學生留在佔領區,你不是幫了他們,是害了他們。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