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報石老師的一篇振奮人心好交章
睛11/12/2014
科大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人才培訓需要從務實角度適時作改變。
警方宣布今早清場,社會亦注視清場,但正如昨天本欄所說,清場只是時間問題,亦為末節,如何善後,仍須看政府如何帶領港人走出今時社會氣氛的低谷,重新上路。最近一項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對本港大學生,尤其是科大畢業生質素的肯定,對香港的經濟與人才資源的發展,頗有啟發。
該項調查指出,科大排第16,亞洲排第二,而中大、港大、城大則分別排57、107,以及146。調查由法、德的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及研究機構攜手做,訪問4,500名來自20個國家的招聘及行政人員,按過往畢業生的表現,由僱主選出150間就業能力較高的學府,科大是大中華區學府首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東京大學。
科大的畢業生有甚麼特質獲環球僱主青睞?有科大校友指科大:一、有很多交換生計劃,讓本地學生能提升英語能力,並慣於與不同國籍的學生相處;二、重視以團隊協作為本的習作(projects);三、重視危機處理的個案分析。簡言之,那是三種技能的培訓:一、溝通;二、合作,以及三、應變。假如高等教育機構和教育政策的推動者能夠落實在這三大能力的教育,香港何愁沒有競爭力?
當人才資源配備就緒,便要看政府如何搭建一個能讓人盡其才的平台,營造有利事業發展的社會環境。畢竟,政制改革不能直接解決就業問題,甚至飯碗問題。另有項調查就發現,八百多名本地僱主中,有逾76%無意於明年首季增聘人手,即新增職位未許樂觀,而且涉及多個行業。不過,金融(熟悉A股者)、保險及房地產的招聘仍會較理想。政府要從以上的情況,歸納出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之所在,並根據科大的成功經驗,輔以適時、適當的教育及培訓政策,必可做出成績。要政府回應市場需求,可能會較商業機構慢半拍,但總比全不回應,閉門造車為佳。當年政府為本地培訓了比市場需要為多的牙醫,就要汲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資訊及通訊科技是金融財經以外,香港另一項有條件可以做得更好的產業,重點仍在如何配合中國,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同時協助外資「走進來」的工作,這包括以上提及的金融(包括保險)、IT,以至結合兩者的網上金融服務和相關的併購業務。科大有這類人才,「環球財務」是在學界頗有口碑的科系,而《神魔之塔》更是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校友的得意之作,但本地其他大學呢?政府有否想過複製科大的教育經驗?
金融及IT之外,香港還有沒有「錢」途?生物科技和生化的知識含量較高的現代農業,是香港配合中國重視農業發展的出路。當現代農業已講採用納米技術以提升農產質素時,年輕人應放低偏見,重新認識一下這關乎世界六、七十億人口的糧食工程。
認識市場、尊重市場,才可使自己有市場,不要光怨沒有上流的機會,光讀李白、杜甫,是生活很悠遊,但是以李白、杜甫來討生活,就是以使你憂愁。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其他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