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漫談清明節

 




漫談清明節



午飯時,在路上遇見幾個男女少孩。各人挽住一大包。掃墓衣紙冥鏹。



而醒起過幾日是四月五號。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超伯自前年93歲時突從腳瓜榔患上血管閉塞。初起寸步難移。經兩年吃中西藥。及每早晨運。腳力恢復八成左右。太長太遠路。就要慢步尚可支持。而去拜山山路畸嘔徙斜。真係有力不從心之感。幾年來都是在家遙拜祖先。希望兒孫莫忘慎終追遠。心願足矣!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與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祭祖的四大節慶。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澳門則是其中一個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另一個是冬至)。



 



 



《清明詩》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說始於《千家詩》。但《樊川文集》未見,此詩是否真出於杜牧之手,有待商榷。)



 



 .高菊卿《清明》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賞析:高菊卿為宋代詩人。在這首詩中,作者開篇即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愁雲慘淡的清明祭掃場面:荒郊野外,墓塚累累,紙灰飛揚,泣愁陣陣,草木為之含悲,表現出清明節的特定氛圍。第三聯寫得非常妙,通過「狐狸眠塚上」與「兒女笑燈前」形象的對比,一掃前面的陰霾之氣,墓地荒塚的孤寂和家庭夜晚的熱鬧景象的反差,讓人心裡為之一動,感到清明的祭掃是那樣的虛偽。正因此,作者在結尾寫道「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作者也正是看到了現實世界人情的淡漠,才發出了及時行樂的感嘆。



 



 北宋.黃庭堅《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坵。



 



 賞析:這是黃庭堅因得罪權貴蔡京而被貶宜州(今廣西宜山)時所作的一首詩。詩的開頭,描繪出春天萬木萌發,春雷動地,桃李爭豔的熱鬧景象,同時也點出清明時節人們祭掃荒壟,愁雲黯淡的場面。但接著詩人筆鋒一轉,以「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一句,化用《莊子齊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典故和介子推甘願燒死也不願為官的典故,在對兩種不同人的人生追求的對比中,表現出作者雖遭遇挫折而志節不改的高尚人格。詩中表達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結尾雖然說無論賢愚,最終還是化為荒塚一丘,歸於虛無,但我們細加推敲,就不難發現,作者在詩中並非是傾吐不平,而是在表明自己不願卑躬屈膝,奴顏媚骨地換取相應地位與富貴的高潔情懷。



 



 



 



 




3 則留言:

  1. 超伯:早晨!多謝詳細分享!祝您身壯力健!假日愉快!

    回覆刪除
  2. 多謝分享歷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