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網上找到一篇:
漫談戲院滄桑史(上)
香港最早的戲院,乃從「戲棚」演變而來。
19世紀末20世紀初,專為演戲的戲院
在香港,寶昌公司建有「高陞」、「和平」;宏順公司在上環興建了「九如坊」;而太安公司則在西區興建了「太平」,又在九龍興建「普慶」,等等。
這種粵劇經營方式,當時稱為省港「一條龍」。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香港電影工業的巔峰。
當年的戲院,既分中西影線,又有國片粵片之別,百花齊放。
尤其在市區,幾乎「緊有一間喺左近」。
1964年,港九電影院共79家,座位總數約為83,000個,平均每日可容30萬人次觀看電影。
當年影業之盛,可見一斑。
1980年代,電影業日趨式微。
戲院好景不再,「全院滿座」成為歷史。
下面的戲院,你幫襯過沒有?會勾起你的回憶麼?
↑19世紀末20世紀初,專為演戲的戲院如雨後春筍,冒起於省港兩地。馬師曾的「太平劇團」,便曾長駐太平戲院。
↑1940年高陞戲院「覺先聲劇團」的宣傳海報。
↑1925年落成的利舞台戲院,既演粵劇,亦放電影。利舞台戲院落成初期,香港電車每晚有一輛「午夜專車」從利舞台載客到石塘咀,
1925年開業的利舞台戲院,擁有360度旋轉的自動轉景舞台,其設計沿用十九世紀末德國和意大利式歌劇院模式,外西內中,裡面的穹窿圓頂,繪有飾以金箔的九條金龍,舞台頂層精雕着丹鳳朝陽,下層為二龍爭珠雕刻;舞台兩旁掛有一副對聯:利擅東南萬國衣冠臨勝地;舞徵詔護滿台簫管奏鈞天。圖為1928年正上演粵劇之利舞台,圖右可見飾以金龍之樑柱,以及上聯中「衣冠臨勝地」幾個大字。
↑1950年代的紐約戲院,即現今銅鑼灣廣場。
↑位於銅鑼灣的碧麗宮在1979年11月14日開幕,當天只映7時半和9時半兩場。碧麗宮於1994年4月24日上映完當晚9:40的最後一場電影《情迷血瑪莉》The Innocent (1993),影院角色至此終結,歷史不足15年。
↑位於灣仔天樂里口的南洋戲院,1966年開業,設有座位1097個,於1989年拆卸,重建成南洋酒店,並闢有兩間迷你戲院,於1992年4月重開,座位分別為352和374,院名亦由Nanyang變成South
Pacific。雖以迷你戲院姿態再現,但生意並不理想,僅維持數年,於1999年4月結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