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誰掌握未來?
誰掌握未來?
首富李嘉誠說「要八十五歲的人,為十七歲的人定義一切,那是危險的事。」
學民思潮一班年輕人就對號入座,要求年逾半百的高官和政客不要為他們定義未來。
香港的未來是眾人的事,由某班人或某年齡組合去決定,對香港都不是好事。作為首富,大半生都走在社會頂端的人群上;將近米壽之齡的人,說話愈來愈謙虛,反而那些還未到弱冠階段的年輕人,氣燄卻膨脹得使人擔心。
研究大腦發展和心理學家都指出,大腦額葉要到二十一歲後才成熟,在此之前,人們較衝動;英國更有建議將青春期的年齡,由十八歲提升到二十五歲。某程度上,年輕人看的未來可能更遠,然而也因為大腦發展的限制,情緒衝動會產生偏見和固執,「理性分析」反而會變成支持情感理想的道理。
事實上,由思想未成熟的年輕人去主導我們的未來也有危險,因為他們未有人類成熟過程都需要知道的經歷,例如工作、結婚、養兒育女等等,故此不能好像成年人般會深入思考和衡量各種後果。備受爭議的「佔領中環」,發起的骨幹成員都是專業的成年人,他們早有準備犧牲個人未來前途,成就下一代有更好的將來。只是社會分裂愈趨嚴重,年輕人理想化地「企硬」,讓激進份子有機會「騎劫」運動,難道這就是我們的未來嗎?
如果學民思潮一班年輕人正如黃之鋒所說,談論選舉的最終目標是對香港未來的期盼,那麼他們真的要細味首富李嘉誠的話語。
假如說八十五歲的李嘉誠已沒有太多將來,那麼未來都不一定屬於十七歲的年輕人,而是六七十後的新世代富豪,例如阿里巴巴的馬雲和騰訊的馬化騰。馬雲曾豪言,如果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其市值會超越四大地產發展商。他不是說夢話,因為看其主要競爭對手騰訊的股價已超越六百元,就知新世代的高科技企業,正顛覆舊世界的秩序。最近李嘉誠見傳媒,都不斷提「創新」和「高科技」的字眼,便知道香港已不能再輸,否則難以翻身。
這次高新科技所帶動的熱潮,除了出現在股市外,還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生活,反轉傳統行業。美國近年的就業率雖然有所改善,可是金融海嘯所摧毀的職位沒有復原,增加的只有低層和零售業。未來學者拉尼爾(JarsonLanier)指出,高新科技下一浪會打擊中產階層,世界雖得到改善,可惜只有極少數人能享受這個成果。未能從舊世界作出適應和改變的人,很快就會喪失競爭力,未來只活在虛無的盲目樂觀或無助的悲觀中。
民主雖能帶給人們希望,然而香港會否變成另一個菲律賓或泰國﹖若想走出「溫水煮蛙」的局面,大家就要努力「創新」未來。
張慧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