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詩趣談
今日是正青。孝子腎孫忙個不了。
慎終追遠不敢忘也。超伯偶看網頁找來,
語林漫步---《清明》詩趣談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王忠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每到清明時節,總使人想起唐人這首《清明》詩來。也許人
們太喜歡它了吧,于是在吟詠玩味之余,又巧運心思將它或刪削,
或改造,或活剝。
先說刪削吧。有人認為此七言詩不夠簡潔,每詩句的頭兩字
可刪減去。其理由是?“雨紛紛”何必非在“清明”不可?“行
人”哪有不在“路上”的呢?“酒家何處有”,豈不是已含有“借
問”之意?“遙指杏花村”者,何以定是“牧童”呢?就這樣,
一首七言絕句,竟刪削城了五言絕句:
“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雖說念起來不及原詩韻味悠揚,
不過也還像是一首詩呢。但有人還嫌不足,說原詩每句只留四個
字就行了:
“清明時節,行人斷魂。
酒家何處?指杏花村。”更
有甚者,則認為留三個字就夠了:
“清明雨,路上人。問酒家,杏花村。”
或刪為:“
雨紛紛,欲斷魂。何處有?杏花村。”
挖
空心思,橫加削砍,簡則簡矣,然而原詩的意境、韻味則蕩然無
存了。
再說對《清明》詩的改造。有人將《清清》一詩重新斷句,
沒增減一個字,卻居然為成為一闋絕妙的好詞: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原詩的意境依然,而節奏迥異,讀來別有一番滋味。還有人把它
改為一幕“微型短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如此改造,簡直匪夷所思,令人不能不驚嘆其獨運的匠心!
至于話劇《清明》詩,則別具一種情趣。所謂活剝,就是對
原詩的模仿、套用。據云有人借“清明”兩字的多義性,而暗指
清朝與明清,于是把《清明》詩加以活剝:“清明時節亂紛紛,
城里先生(指坐館塾師)欲斷魂。借問主人何處去?家童遙指在
鄉村(避難也)。”將明清改朝換代時社會一片混亂的情景,展
現在人們面前。1976年清明節,人民群眾在天安門廣場紀念
碑前借用詩歌悼念周總理,抨擊“四人幫”。有人活剝《清明》
詩以抒懷言志:
“清明時節淚紛紛,誰入廣場不動情。
借問英靈今何在?俯首碑前喚親人!”
“清明時節紛紛,紀念碑前欲斷魂,
借問怒從何處起?紅牆里面出妖精!”
字里行間,充滿了對人民
總理的愛,對江青一伙的恨。本是封建文人的閑適詩,化腐朽為
神奇,竟成了戰斗的詩篇!
(注:29號事。明白了。勿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