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人性灰色 文學天地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人性灰色 文學天地  

 05/12/2014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現實與幻想看似對立,但當虛實交融,便會呈現出絢麗多彩的文學世界。中文大學昨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其魔幻多變、超現實的寫作風格,能將一片悶熱、多蚊的紅高粱地,幻化成廣闊壯麗的血紅田野,透過文字帶讀者走進無限想像空間。

前年獲獎的莫言在公開大學演講,他坦言獲獎如履薄冰,戰戰競競,又稱不擅長演講,故沒準備講稿,希望「想到哪,說到哪」。以「幻覺現實主義」風格見稱的他,認為創作源於生活體驗,但倘若只講述現實,便無法表達內心抑壓的強烈情感。他認為在現實中加以誇張和歪曲的超現實,才可提升作品的張力。

膾炙人口的電影《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著作《紅高粱家族》,原著中呈現一片血紅色高粱地,既壯麗又夢幻。莫言「自爆」場景與現實「不符」,最近小說翻拍成電視劇,有演員稱「紅高粱內很悶熱,很多蚊,(手腳)也劃出血痕」,莫指,不少年輕人竟專程到此「浪漫一番」,引來全場哄笑。

他回憶小時候,友儕間常逞強,他曾把一塊熱熨的鐵棍放在肚皮,因搏得掌聲而感虛榮,但遭父母斥責,家裏沒錢仍要為他上藥,幸好長大後賺得稿費報答母親,「算是沒有白熨」。他把童年的有趣經歷加以發揮,寫成《透明的紅蘿蔔》。

「小說人物不應非黑即白」

80年代改革開放,內地作家開始接觸外國如《百年孤寂》、《聲音與憤怒》等魔幻現實作品,不少人開始模仿。但莫言意識到,「一味模仿只會跟在別人後面,是『二流貨色』」,故創造具中國風格的「幻覺現實主義」。但他指若過分遵從「主義」,會被教條和準則框住,失去創作自由,「應千方百計,背離甚至破壞那些主義」。

莫言又與文學評論家劉再復對談,劉形容他是海中的鯨魚,作品有生產力和建設性,他的成功包括來自大地的澤養,又指莫言生於不幸、貧窮、動盪的年代,豐富了他的人生,以及擁有大悲憐的情操。

莫言認為,小說人物不應「非黑即白」,「人性有很多灰色地帶,正是(文學家)實現才華最廣闊的天地」。他續稱,惻隱是人性的基本,但「悲憫」則建基於對人性的深刻認識,明白人性複雜、多變。雖然童年經歷有助創作,但並不足夠。「人需要長大,創作需要成長,由天真單純變得富大,需要認識人性、了解人。」

要寫不能改編的小說

莫言生於農村家庭,作品帶有強烈鄉土情懷,由導演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紅高粱》,在國際間聲名大噪。張表明想再合作,表明故事場面要強大,故事性強,而且適合女主角鞏俐。於是他特意撰寫《白棉花》。莫指,70年代他曾在棉花加工廠當臨時工,一堆棉花高達四、五十米,啟發他以棉花廠做背景,反映城鄉差異等社會議題。

張藝謀拒改編《白棉花》

但作品最終被張藝謀拒絕,認為作品指向性太高、太明顯,其後由台灣導演李幼喬執導,演員蘇友朋飾演加工廠的農夫。莫言笑着反問蘇「不太像農夫吧?」,他承認這作品並不成功,笑稱「小說創作是小說創作,要寫一部不理會導演、不能改編成為電影的小說。」

記者:蕭穎妍

張藝謀改編莫言小說《紅高粱家族》拍成電影,奪1988年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大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