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另一點珍貴回憶


 
另一點珍貴回憶

超伯2015年3月12日99歲。重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超伯今年97歲了。好想在我有生之年。對姪女的一點尊重程和敬意。

介紹一本幾十年前姪女黃金玲十六歲時考入澳門鏡湖醫院做護士。畢業後成為一個又紅又專優秀護士。

特別被鏡湖醫院。選派往北京學習針灸按摩技術。回來後。特別介紹給超伯看的一部激發人心好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幾十年來時刻都記著姪女的激發超伯的善意。

其实,作品发表当时在读者中引起的强烈反响,早就证明它是一本激动人心的书了。

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1904年出生在乌克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他的自传体小说,

但是其中确实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不,说笔也不准确,因为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而是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小说的结尾说,保尔在近乎绝望的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州委的电报: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现实生活中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是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小说寄给出版社之后,开头吃了个闭门羹——退稿。后来经过朋友们的努力,才被一家杂志社小心翼翼地接受。小说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分别在1932年和1934年分11期刊登在并不显要的位置上,而在这三年间,评论界却对它不置一词,似乎根本没有发现这部作品的问世。真是难堪的沉默。

另一方面,读者却并不理会评论界的冷漠,也没有等待谁的推荐和指引。还在手稿

期间,作品便在当地读者中不胫而走。杂志连载期间,图书馆里借阅的人排成了长队。人们迫不及待地盼望每一期杂志的出版。信件雪片似的飞向编辑部。有一位读者直接给作者写信:尼古拉,好兄弟!给你写信的是克拉斯诺达尔机车库一个你不认识的钳工。现在是清晨五点,我一整夜都在读你的保尔的故事。我太喜爱他了。他的冤家对头,全让我用钢笔尖给戳了个遍。杂志戳烂了。如今我呆坐着,不知道怎么还到图书馆去。读者的激动心情于此可见一斑。

评论界却继续沉默。直到1934年末,著名记者和作家米·科利佐夫来到黑海之滨的索契市,在一间小厢房里找到木乃伊似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进行采访,并于1935年3月17日在《真理报》上发表通讯报道《英勇》。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字和事迹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大报上,一夜之间传遍城乡各个角落,成了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同年10月,他被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列宁勋章。作者1936年12月22日去世前的两年间,小说用各种语言重印重版了五十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了人们爱不释手的读物。他们阅读这部作品,常常激动得

热泪盈眶。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并不是为曲折离奇的情节所吸引,急于了解事件是怎样发展的,结局又是如何。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他们早已熟知。他们一再阅读这部作品,只是因为它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激烈地震撼着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