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教帶來的枷鎖
:公說公理。婆說婆理。都是大道理。
慎終追遠與祭祖
陳一華牧師
每逢清明節日,總會勾起對離世親人之追懷。故此,這個節期前後的日子,港、九、新界各處的公私墳場,均出現人頭湧湧,參與掃墓的人,絡繹不絕,為的表示對親人及祖先之緬懷與敬意。
在這節期中,不其然提醒我們不但對離世者之追思,亦要對在世父母及祖父母之孝心與孝行,尤以長者仍活著時,更須多加關心,照顧與溝通,使他們過著快樂幸福的晚年,切勿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事後嘆息亦無濟於事,盼望多人可以把握家人猶健在時,盡上一切的孝心與孝行,因這樣行是神的命令,也是神所喜悅的事。也如中國人所提及的「祭之豐,不如養之薄」!
另一方面,有關基督徒如何面對家人祭祖的行動,這問題也成為不少人踏出信主步伐的障礙,有見及此,筆者願跟大家作三方面的探討:
〈一〉祭祖的真相
「祭」字從康熙字典的解釋是「以手持肉」,即以手持肉獻祭鬼神之意,也含有「祭者」與鬼神相接之意思,因此,祭祖可解作生者向已亡祖先進行獻祭儀式,另從英文看「祭祖」Ancestor Worship,其羅馬詞源是「亡魂崇拜」之意。
中國人祭祖行動在「周」朝後才出現的,且限於有顯赫地位的家族,如皇親國戚及高官才舉行的,但後來這行動卻普遍起來,流傳民間,由於中國人深受佛教與道教的思想影響,祭祖行動滲入很多迷信意念,如靈魂變成孤魂、野鬼、餓鬼、厲鬼等,需要生人祭祀。另陰間的鬼魂不事生產亦需要陽間的人不斷供奉,焚香燒紙錢,以示照顧。未幾,後人亦盼望藉祭祖行動獲祖先的庇護。
〈二〉祭祖與敬祖
追溯早期的祭祖行動,重點乃在敬祖的,因受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當時候的祭祖乃著重倫理道德層面,正是「慎終追遠,民風歸厚」目的,孔子亦不主張將鬼神與人事相連,故倡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乃強調人跟祖先血脈相承,透過祭祖達至「孝道」的個人修養,因此,中國人早期之祭祖以文化風俗居多,但可惜時至今天的祭祖行動已充斥導人迷信的思想。
〈三〉基督徒對祭祖的回應
眾所週知,聖經十分重視孝敬父母的原則,不論是舊約的「十誡」,新約耶穌的教導及保羅的提醒,均要求人飲水思源,在主裏孝敬雙親。所以,我們在祭祖行動上乃贊成敬祖的精神,實踐「慎終追遠」目的,但卻不贊同當中的迷信思想與色彩,因此,基督徒可偱下列方式進行記念祖先的行動:
1. 與家人一起出席掃墓,以示誠意;
2. 協助家人攜帶物品,沿途須照顧家人安全;
3. 在墳前默禱與述說先祖之美德;
4. 在取得家人默契下,可在墳前或在家中舉行簡短的追思聚會;
5. 攜帶鮮花以緬懷祖先;
6. 修葺祖先墓地,保持整潔;
7. 事前須向未信家人表白自己的信仰及參與的程度;(須留意說話的語氣,也請家人尊重基督教的禁戒,就是不跪拜別的,只敬拜真神。正如佛教徒齋戒,只吃素不吃肉類,也獲得尊重。)
8. 告訴家人基督徒敬祖的方式,雖有別於跪拜叩頭、上香、燒紙錢等行動,但仍同樣重視對祖先的緬懷;
9. 離開墓地前,須與家人一起收拾物品,
10. 須重視平日對家人之關心與愛護,以助建立彼此和諧的關係。
最後,願神使用我們信主後生命改變的見證,不斷彰顯基督的榮美,在祭祖一事上,既有原則知識,亦須具備愛心行動。
基督教宣道會錦繡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