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鎮海樓的故事


 

鎮海樓的故事

煙鎖池塘柳,灰堆鎮海樓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兩城)合併,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大樓於嘉靖年間大修,到清朝毀於三藩之亂,康熙26年(1687年)重修,民國時期再被桂系軍閥所毀。1928年重修時,將樓內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磚石牆壁基本為明代舊物。1929年起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院。1950年改稱廣州博物館。19896月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27),並在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一。清代以「鎮海層樓」及1986年以「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20133月,鎮海樓被20133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海樓因樓高五層,俗稱五層樓。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海」。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鎮海樓樓高28米,呈長方形,寬31米、深16米。下兩層圍牆用紅石砌築,以上為青磚牆。底層牆厚3.86米,以上逐層遞減。有復檐5層,綠琉璃瓦蓋。飾有石灣鰲魚花脊。這五層高建築逐步向上收減寬度和深度,令到鎮海樓形似塔又似樓。廣府人將鎮海樓稱為「五層樓」,亦因為登樓所看的美景不絕,也被冠以「五嶺以南第一樓」和譽為「嶺南第一勝覽」。

鎮海樓自十四世紀後期至今六百多年間曾被多數火毀和人為破壞,其中在明朝嘉靖年間所立的《重修鎮海樓碑》可作為証。此後在1928年再度重修鎮海樓時,將原來木建築樓層改為鋼筋水泥結構,並引入當地石灣彩釉陶燒作為瓦脊和檐角的鰲魚裝飾。

樓頂正面懸掛「鎮海樓」橫匾,兩旁懸掛一副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樓內常設《廣州歷史陳列》展覽,展示廣州五、六千年來的文化、風俗和城市發展等歷程。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它是廣州傳統中軸線的起點和最高點。

登上鎮海樓最頂層,可一矙廣州全景,直望珠江。改革開放後,大量高樓矗立,使之江景被阻擋,廣州的古塔大多已被遮蔽,無法直觀。

城防大炮:包括明朝崇禎年間以至清朝中葉鴉片戰爭廣州地區鑄造的防衛大炮,現放置於鎮海樓西側的炮座,並建立碑廊以作紀念。

 

未上五層樓,未到廣州城。

未登五層樓,不算到廣州。

 

對聯[編輯]

 

有人以「煙鎖池塘柳,灰堆鎮海樓」訴說其飽受滄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