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子產簡介鄭國子產生平(4)完



子產簡介鄭國子產生平(4)完

 


民意‧謙卑傾聽 因勢利導



鄭國在複雜艱難的情況下,保持了安定,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建立和諧社會,不只是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更重要的是政治清明開放,言論自由。子產以罕見的魄力和胸懷,支持社會輿論監督,不干涉社會輿論對朝廷的批評。鄭國人有個習慣,父老鄉親們常常到鄉鎮裏的學校扎堆聊天,議論國家大事。《左傳》記載,有個叫然明的官員聽到鄉校裏的批評意見,很是惱怒,就向子產提出建議說:把鄉校封閉或是毀了吧,怎麼樣?



 



子產說:「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老百姓早晚到那裏逛逛,談談國家大事的長短,這是他們關心國家啊。



 



他們稱讚的事情,我就實行;他們惱火的事情,我就改一下。他們實際上是我的老師,怎麼能毀掉呢?我聽說,真心鍾愛自己的人民,就可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靠強硬手段威嚇可以防止怨恨的。毀掉鄉校,當然能把批評的聲音堵住,可是你想過沒有,民怨像大河一樣,修築堤壩可以阻擋一陣,一旦決口,不知要傷害多少人,那時候搶救也來不及了。不如開出一些小渠道,因勢利導。我的意思是說,把鄉校裏的議論當作藥來吃吧。



 



這種勇於接受輿論監督批評的態度體現了一個開明政治家坦蕩的胸懷,閃耀著可貴的原始民主主義色彩。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幾乎沒有什麼民主可言,直到二十世紀中國人才真正開始為民主而鬥爭。民主的含義之一便是人民在法律的前提下有批評統治者的權利,想起二千五百年前曾有個子產如此坦誠地允許人民表達對政治的批評與意見,又不禁令人敬佩。



 



良政德行深得後人嚮往



 



唐代韓愈在《左傳》中讀了子產的事跡,心嚮往之,特地寫了一篇名文《子產不毀鄉校頌》:我好思念子產啊!要知道,輿論是很難用勢力徹底禁止的。堵住人的嘴,聽不到批評,就很難檢點自己的過失,這不就好像變聾了一樣嗎?執政地位也就危險了。子產不毀鄉校,鄭國的政治就理順了。想當初,周厲王暴虐無道,國人咒罵他,他就派手下人把說話的人殺掉,結果怎麼樣呢?民眾起來反抗,把他放逐出去了。可惜呀子產,生不逢時,只能把他的良政在鄭國這樣一個小國裏推行。假如把子產的施政理念推廣到全天下,那該多好!像子產這樣賢明的大臣真是太少太少了。如今,誰能夠繼承並且光大子產的理念呢?我真是好思念古人哪!可惜的是,子產的遺產後來沒有承繼開拓下去。



 



在《史記》中,司馬遷是這樣寫子產的:子產者,鄭之列大夫也。鄭昭君之時,以所愛徐摯為相。國亂,上下不親,父子不知。大宮子期言之君,以子產為相。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去我死矣!民將安歸?」二千五百年前,子產為相二十年,在鄭國建立了和諧社會,為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有什麼啟示呢?值得深思。



http://mag.epochtimes.com/099/5624.htm?PHPSESSID=f019cededf6cfb8737de0dbbc141032b



中國, 社會時事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