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清明節的意義

 
 清明節的意義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國人重孝道,講求慎終追遠,
長輩在世時孝順他,長輩死後也要紀念他,並世代流傳下去,
好讓子孫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先。
什麼是「慎終追遠」呢?這源自《論語》中所記載曾子的說話。
曾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是慎重。
「終」是指壽終,即指父母的死亡。「追」指懷念,祭祀。
「遠」指遠祖。全句話就是「認真辦理父母親的喪事,
追懷、祭祀歷代祖先,老百姓的品德就會忠實厚重。」
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
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這不單使後輩子孫能充分瞭解本族源流和祖先志業,
增進家庭間的孝悌親情,加強宗族間的互愛聯繫,
甚至擴大到國族的精誠團結。
而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功,
做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清明節的起源
(一)早在夏朝之前五百多年的黃帝時代就有「寒食」節,
這是古代的傳說,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周禮「司炬氏」
就是負責在仲春,用木鐸警告人民小心火燭,
以免天乾物燥發生火災及森林大火,後來演變為禁火一個月,
徹底防患火災,因此在這個月內所吃的食物都是乾糧冷食,
所以叫做「寒食」節。
(二)後來又發現人民吃一個月的寒食,有害健康,人縮短為三天,
所以又叫「三日節」或叫「古清明」,在冬至後,
第一百零四天至一百零六天為寒食節。必須早上拜公媽,
再到墳上祭祖,這一天是為「死」人而祭,所以叉叫「死節」。
(三)直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由於河洛漢人逐漸被胡人逼到南方,
祖先的墳墓也隨之南移,漢人一直想打回北方故土,
每年祭祖也就格外重要,尤其為了分辨「漢胡」,加強掃墓祭祖,
使掃墓習俗成為大規模的集體行動,於是寒食節演變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
相傳晉文公焚林求介之推,介之推則抱木而死,文公哀之,
後世始有寒食之風俗,原來是一個月,後乃改為三天。
但當時也不過僅有寒食而已。如《莉楚歲時記》所說的:
「作乾粥」而已。直到唐代始有寒食掃墓的風氣。
[文章轉載]


2 則留言:


  1. [版主回覆03/23/2013 10:54:47]祝出入平安

    回覆刪除

  2. [版主回覆03/23/2013 20:03:03]o k
    [tt回覆03/23/2013 20:00:13]Thanks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