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前閒談愛國詩人陸放翁。
kc掃墓前幾日。夜夢內子獨坐廳中不言不語。
kc掃墓後。晚上夢見先母閒坐廳中。
醒來回望神檯。先母頂上長明燈不知何時熄了。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是我國傑出的愛國詩人。
他在臨終前寫的《示兒》詩,更是一首感人至深、傳誦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
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
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
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
深沉、熱烈、真摯!
想起華叔一身為平反六四。臨終心願成空。
亦耿耿於懷。超伯心願若:
[有朝六四平反日。何妨隔空告華翁。]
陸游所處的時代,是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
在十二世紀初,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
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
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
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
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
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
趙構為求久安不惜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
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
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
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
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甯宗趙擴與金簽訂的
“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
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而陸遊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
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
陸遊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
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
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
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
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
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
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
是固無複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
《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
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