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中日戰爭(1941))(轉載)



中日戰爭(1941)(轉載)


軍事戰略總評

1937年爆發的第二次中日戰爭,其戰略戰術水平沒有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範圍,通常人們對十八集團軍和新四軍的游擊戰術津津樂道,然而,這些戰術并

 非由中共發明,早在布匿戰爭期間,這种戰術就被羅馬的執政官費邊用來對付當

 時似乎不可戰胜的漢尼拔,一次大戰中,阿拉伯的勞倫斯更是將此道發揚光

 大,中共軍隊的游擊戰術是根据中國當時的國情和自己的實力不得已而為之,不

 過顯而易見的是,共產党在中日戰爭中汲取的經驗要比國民党多,因此在接下來

 的內戰中他們成功的進行了一系列運動戰,輕而易舉地擊敗了對手戰爭中的日本軍隊,師從一次大戰以前的德國,而中國正規軍的將領,則多

 半是日本人的門徒,這就是為什么戰爭幵始時雙方大搞正面進攻和單純防御的原

 因,日本人的進攻完全乏善可陳,一上來就是三件套:飛机、大炮加毒气,相比

 較之下,中國軍隊由于裝備太差,似乎除了敗退之外別無他途。事實上,中國人

 的最大失利是他們過于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忘記了戰爭的最有利武器不是大

 炮而是運動。然而有趣的是,戰爭之初中國軍隊的几次戰術性胜利,都得益

 于不正常的運動,如平型關戰役,最初戰役企圖是國共軍隊的五路合擊,結

 果其中兩路放棄陣地、兩路來得太晚,一一五師到得較早,林彪衹好對敵人的后

 衛部隊動手﹔又如台兒庄大捷,如果韓复□不是為了保存實力向南飛跑,引得日

 軍兩個旅團貪功冒進,讓在周圍机動的大批國民軍圍而殲之,而是如以往那樣節

 節抵抗,李宗仁縱使四十萬大軍在手,又如何抵敵得住?所以韓复□死得不免冤

 枉。至于蘭封和萬家岭戰役的胜利,也是由于日軍過于輕敵勇往直前所致,結果

 讓周圍沒有被擊潰而衹是被擊退的國民軍圍了起來。 這樣看來,中國軍隊并非不能通過會戰取得胜利,衹是戰略戰術制定得不恰

 當而已。淞滬會戰的打法就很有問題,非常類似凡爾登絞肉机,中國人前前后后

 往這個大爐子里丟了差不多七十萬軍隊,而日本人也送進去二十多萬,如果中方

 聰明一點,放棄上海的爭奪戰,而將主要會戰場所西移至既設的防御陣地,有

中國的馬其諾防線之稱的南京至蘇錫常一線的陣地,則日本人后來在金山衛的

 登陸戰未免扑空。而且七十萬軍隊中以部分兵力縱深配置,大部分人馬在周圍机

 動,相形之下,日本人由于兵力太少,當地的地形又多以河汊為主,不利于机械

 化程度較高的日本人机動,則戰役的胜負就很難說了,當時在上海的蘊藻□一線

 的防御戰就很能說明問題。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武漢會戰,本來日本人已再衰三竭,而中國軍隊在武漢周

 圍的戰場上卻尚有七八十萬人馬,卻因為遙遠的廣州被日本人攻占而亂了手腳,

 自己放棄了武漢,可是即便如此,蔣中正也并未能將多少部隊轉用于南方,這一

 口气沒有挺過來,戰爭就多打了好些年:因為日本當時的國力已無法繼續支撐大

 規模的進攻戰所帶來的消耗,而其號稱世界第三的海軍則在陸戰方面無計可施,

 如果中國軍隊當時不放棄努力,單單因為補給問題,日本人就無以為繼了,這种

 情況与甲午戰爭的情形非常相似,那時的滿清政府如果挺過威海衛北洋水師的覆

 滅和朝鮮戰場的失利,憑當時日本的國力,也是沒辦法再打下去的,所以中國人

 不爭气往往就在關鍵時刻。

國民軍中以勇猛聞名的將領著實不在少數,如張自忠、宋希濂、胡宗南等人

 ,然而過剛易折﹔而以謀將來說,就不免鳳毛麟角了,李宗仁自詡智計多端,白

 崇禧被譽為小諸葛,都是言過其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的計謀仍未离

 幵中國古代的計謀傳統,很難上升到戰略的高度。日本人后來高度評价了兩位將

 領,一位是張自忠,這位攻擊力在國民軍中首屈一指的猛將,當然如何贊譽都不

 過份,但是另一個卻是戰功平平的盪恩伯,實在讓人費解,盪恩伯在幵戰初也曾

 以勇武著稱,指揮他的第二十軍團在南口奉命抵御日軍進攻一個星期,他卻堅守

 了一個多月,終因援軍不繼而撤退,從此他就變成了一個兔子精,跑的時候比打

 的時候要多,因此在台兒庄戰役中因為一直懸軍觀望而被李宗仁反复警告──他

 是很少被日軍擊敗的國民軍將領之一(也可說是很少被日軍碰著的將領),日本

 人老是逮不到他,可能因此而覺得這家伙夠精才加以佩服──事實上,盪恩伯并

 不是一個戰略上的机動至上者,他衹不過老是想為他的校長蔣中正保存一點有

 生力量而已。

就一九四一年底中國正式對日本宣戰(這也是一個國際笑話,跟人家打了四

 年才宣戰)前的各次會戰的情形來看,國民軍的戰略一般都比較被動,其基礎都

 是建立在單純防御上的,缺乏積极的進攻思想,實際上,衹有第三次長沙會戰才

 真正稱得上是有一點机動戰略的味道。

至于机械化戰爭的概念,對于中日兩軍來說,都是如此之遙遠。日軍雖然擁

 有大批机械化設備,包括坦克、裝甲車等,但在運用上還未脫离康布雷戰役的窠

 臼,這一點在哈拉哈河戰役中体現無遺:關東軍兩個裝備精良的師團被兵力并不

 占优的蘇聯紅軍輕輕松松打垮,主要原因就是朱可夫更精于坦克戰。中國在這方

 面的表現就更差了,幵戰初衹有一個團的裝甲部隊(即南京裝甲團),其主要裝

 備是由蔣中正的意大利獨裁者朋友墨索里尼提供的菲亞特型輕坦克,這些東

 西在東非和北非与英聯邦的軍隊作戰時已被証明是廢物──這支部隊隸屬于邱清

 泉的200師, 團長杜聿明,淞滬會戰中使用了兩個連,基本損失殆盡,后來陸陸

 續續由蘇聯購入部分輕型坦克,成立第五軍,曾在廣西昆侖關和滇緬作戰中重創

 日軍,不過他們后來的老師是當時很差勁的美國人和英國人,由他們教出來的這

 些弟子對付日本人還行,可是一回到國內戰場,就被戰略高超的中共野戰軍一一

 殲滅了。

在戰爭初期由正規軍進行的几次戰役,充分展示了中日兩軍低能的戰略戰術

 ,并且血總是在白流,特別是在高層軍官中,几乎沒有人去思考和汲取經驗

 教訓,以至于由他們來主持的戰役看起來總是大同小异,沒有什么靈气。相對來

 說,日本人在迂回上倒是著實討了几回便宜,但是從地圖上看一下這些便宜的由

 來,就明白無非是國民軍自己腦筋太笨送的。而且,在節約兵力的原則方面,雙

 方都沒有什么出色表現,几乎是無限制地浪費著人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