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之亂對唐代的影響
.黃巢之亂(874--888 15)(王壽南《隋唐史》)
(1) 黃巢世以販私鹽為業,善騎射,喜任俠,曾讀書,屢不第,遂於僖宗乾符二年(八七五)為盜賊響應王仙芝之亂(874--877)。
2) 僖宗中和四年(八八四)六月,黃巢為李克用(沙陀部族)所敗,自殺。其降將秦宗權賡續為亂,文德元年(八八八)十二月,秦宗權為其部將申叢擒降於朱全忠,其亂始平。(宗權於次年龍紀元年在長安被斬)
(3) 黃巢之亂乃唐末全國性之大動亂。王仙芝之亂為其前奏,秦宗權之
亂為其餘波。其亂事自乾符元年(八七四)至文德元年(八八八)
歷時十五年,亂區遍及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及粵江流域,令唐室元氣大傷,無以復原。
3.影響
(1) 江淮地區經濟破產
(2) 沙陀(西突厥之別部)興起
玄宗高力士開始;李輔國擁立肅宗,因功掌握部分禁軍;代宗設樞密使,命宦官擔任;至德宗不信任武臣,而將全部禁軍交由宦官典管,朝廷安危遂操在宦官之手。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均由宦官擁立,憲宗和敬宗且為宦官所殺,可見宦官為禍甚烈。唐文宗李昂即位後,立刻策畫徹底剷除宦官,由御醫鄭注及其好友李訓共同協助。他們先用計奪去當時當權宦官王守澄的兵權,再暗中下毒殺死之。但事後,李訓卻自作主張,於唐文宗太和九年,假借天降甘霖之吉兆,一舉殺盡仇士良等宦官,不幸事敗,仇士良挾持天子,鄭,李兩人被處死,同黨被殺死一千多人。從此文宗落在宦官手中,過著有名無實的囚犯皇帝。
經過了一連串的打擊,百姓怨聲載道,大唐王朝即將瓦解,而黃巢之亂,可以說是最後致命的一擊。唐僖宗幹符元年七月,鹽梟黃巢,王仙芝共謀起事,組成了一支擁有幾萬人的平民革命軍,不久王仙芝為官軍戰敗而斬首,於是黃巢接收了原王仙芝的部眾。僖宗幹符五年,黃巢自稱"沖天大將軍",建元"王霸",他首先轉戰黃淮流域,其後又進軍長江下游一帶,接著更進贛浙,由福建向廣州進擊,可見他的足跡遍踏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不久黃巢就從廣西揮兵北伐,企圖一舉推翻大唐,此時他的總兵力已達六十多萬,所向無敵,各州縣望風而降,連洛陽也不例外。十多天後,從洛陽揮兵西進,一夜之間攻下潼關,四天後開抵霸上,後攻佔了長安。唐僖宗中和元年一月,黃巢在含元殿舉行開國大典,定國號為"大齊",建元金統。唐朝殘餘部隊乘黃巢政權尚未穩固之際,會同長安城內的唐朝官員,奪回長安,但因唐軍不得民心,不久黃巢又攻進長安。中和三年,黃巢軍勢力漸弱,官軍從南北西三面封鎖長安,東面通往洛陽的路是由黃巢部將朱溫鎮守。而朱溫不久就投降了官軍。同年,長安被沙陀人李克用收復,黃巢只好退回藍田。翌年六月,黃巢率領一千多殘兵敗將退入現山東省泰山一帶,在虎狼谷一戰被官軍大敗,黃巢本人被叛變的部下殺害,黃巢之亂平。
黃巢之亂,是唐僖宗時由私鹽商人黃巢為首的民變,近年亦有學者稱黃巢民變,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禍延唐朝半壁江山,時間長達十年,因此造成的死亡總計達830萬人,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不第後賦菊詩--黃巢
黃巢年輕時曾多次參加科舉,卻屢試不第,名落孫山,因此寫下了一首
《不第後賦菊詩》以抒發心中不平之氣: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詩中充滿豪邁的英雄不羈之氣,氣勢之大詩中罕見。
唐朝末年由於,地方藩鎮割據,朝中宦官專權,局面日益惡化,以致民變蜂起,西元880年不滿現狀的黃巢率農民起義軍殺入唐朝京師長安,實現了他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理想。
儘管黃巢沒能隻手摧毀唐朝,但唐朝也在黃巢失敗後急劇崩潰,偉大的唐帝國步入日落黃昏,逐漸瓦解,中國陷入了歷史上另一次的分裂動盪開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風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