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員之悲
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伊朗式遷居》,英文片名就叫《推銷員》,引自美國作家米勒的戲劇名作《推銷員之死》。
但劇中並無一個「推銷員」的角色,男主角是一位教師,夫妻倆都是文藝知識份子,下班後一起演舞台劇《推銷員之死》,這似是跟片名唯一的聯繫。
但是電影剛開場不久,即有一名女演員在排練舞台劇《推銷員之死》的時候,身穿整齊的衣服上場,嘴裏唸的台詞卻說自己沒穿衣服,旁邊的男配角受不了畫面和台詞格格不入的荒謬,不禁失笑,女演員認定因為自己演的是妓女,所以對方才如此不敬,於是羞憤離場。
這一幕看似跟劇情無關,其實卻是主題的其中一環。這個主題在其他細節裏也出現過,包括男主角上課放電影的時候睡着,被學生拍下照片,他也喝斥學生要對方交出手機;以及男主角跟其他乘客一起坐的士,旁邊的女人要求換座位,同車的學生也一度生疑,詢問老師是否曾經行為不檢。
直到戲肉上場,男主角順藤摸瓜,終於發現自己要找的人,解開謎團,但最終真相並沒有大白,那天晚上到底發生了甚麼事,由於只有零星的線索,即使人贓俱獲,依然是不完整的拼圖,無法盡釋疑慮。
真相是否重要?做人很難刨根問底,誤以為拍檔嘲笑自己的女演員,誤以為老師行為不檢的學生,誤以為學生惡搞自己,包括妻子、鄰居,總是人云亦云,理所當然的居多。
為了繼續生活,維繫家庭,勉強維護自己的尊嚴,經常要犧牲一點真相。無論多卑微的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像「推銷員之死」之悲,再微不足道的人,也有自己的夢想,也想活得有尊嚴,每一個凡人,無論如何可厭,都有可憐之處。
陶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