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所謂正義
今天正好是五四,兩岸三地的教科書對「五四運動」都一致正面評價,絕無翻案的可能,但接近一百年之後回顧五四運動,真相已漸水落石出,尤其以台灣學者唐啟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之際出版的作品《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提供了關鍵線索。
北洋政府的歷史名聲遭到嚴重醜化,已為今天有識之士所認同,無論北洋政府的管治如何「腐敗無能」,都不能否認其外交部一枝獨秀,尤其是參加巴黎和會的外交官:陸徵祥、顧維鈞、王正廷等,都是公認的一時精英。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開戰,舊帝國紛紛瓦解,中國的北洋政府看準時機,想在外交上爭取權益。中國在戰爭期間向歐洲輸出三十萬勞工,實有必要,否則中國就不會有資格參加巴黎和會。而在巴黎和會上中國的外交目標不止山東問題:首先是暫緩償還「庚子賠款」五年,不另外加息;撤銷賠款給戰敗國德奧,廢棄德國在華勢力範圍,撤銷領事裁判權,尤其是關稅自主,這是中國外交官最為努力爭取的一條。
當時美國要取代英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論,從門面上來講,美國無法拒絕中國的要求。美國要當老大,發起成立國聯,需要日本加入,威爾遜奉勸中國爭取實惠,放棄面子,答允其他要求,唯獨要在山東問題上讓步,美英施壓之下,日本大使口頭承諾,只要接手德國在青島的特權,可以歸還山東主權,但是要求保密,純粹由美英法三國政府作保,並沒有白紙黑字寫下來。如果不簽約,中國就無法取得戰勝國地位,不但得不到戰爭賠款,還要繼續按辛丑條約賠款給德奧。
外交家顧維鈞說過,外交是該爭則爭,該讓則讓,不可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是「人民外交」正好相反,如果得不到百分百的利益,就不如一拍兩散。在此關鍵時候,梁啟超只憑「聽說」二字,就發電報回國,稱北洋政府要出賣山東,提出警告。收到這封電報,才女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發表文章「外交警報敬告國民」,痛心疾呼「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此口號極其得人心,五月四日學生上街遊行,甚至高喊「威大總統萬歲」,林長民還抬出棺材,上演過一幕好戲。
由此掀起一片愛國激情,到處罷課罷工,民間已將簽約定性為「賣國」,中國在巴黎的談判就此停滯,最終沒有簽約。直到六月五日,中國外交官才獲得日本大使口頭承諾的會議記錄,當作外交機密存照,中國有了這份證據,才有後來的華盛頓會議。這些外交密件,如果留在中國,極有可能一早銷毀。但是陸徵祥有先見之明,把檔案帶去了比利時。
五四的正義,得益的人有很多,包括孫中山的國民政府,也總要有人付出代價,從民國的教科書開始就對曹汝霖等人定性,罵名一直背到今天。不知是否因為林徽因的美名,對於林長民的這筆舊帳,一直以隻眼開隻眼閉的居多,林長民一心想當外交官,認為自己懷才不遇,還跟曹汝霖有私怨,在五四期間大作文章,將曹汝霖當作箭靶,肆意詆毀,這才有學生「火燒趙家樓」之「愛國行動」,不過,林長民最終跟隨軍閥,在混戰中被流彈擊中喪命。
陶傑
陶傑 博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