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一貶成名


一貶成名


古代官員遭貶謫 

官場玄機:古代官員「降級」未必全是壞事

    降級分哪幾種?

   古代官員遭貶謫,無非是降職、革職。

降職又分為降級留任與降級調用,革職也分為革職留任與徹底革職。

官員的降級、革職,一律由吏部負責。高級官員的專案專辦,中下級官員的則定期匯總處理。凡是降級而級別已經不夠降的官員,例如從八品降三級、正九品降二級等,就等同於革職。在這種情況下,則要區分該官員是因為公事還是私事被降職,還要考察他此前任職情況。

如果是因公受到處分,降級不超過三級,並且此前任職表現不錯,官聲較好,則可以革職留任;如果此前表現一般,則只有革職;若是初次任職,難以評價,就先革職留任,試看一年。要是因私而被降級調用,或是本身還處於革職留任期內再次犯錯誤的,一律以革職處分。

 

  革職的官員,也要區分是因為公事還是私事被革職。因為公事被革職的話,相當於被撤職。原來的職務雖然沒有了,但還可以交代清楚之後,由上級給出一個評語送交吏部引見,此時仍然保留著公務員的身份,大多還可以另外安排一個去處。

要是因私被革職,那就相當於開除公職,必須回到原籍。這種情況下要想得到重新起用就比較困難了,要麼是國家危難之際才被想起,要麼是皇帝心情大好突然施恩。

   被降級了還有機會「捲土重來」嗎?

 

  古代官員被降級和革職,除非罪孽深重,天怒人怨,例如本文兩位主角,否則都有機會再次來過,按現在話來說「政治生命」還能延續。

 

  官復原職分為開復與捐復,前者拼運氣,後者拼財力。降級留任和革職留任的官員,因為留任原職,因而比較容易得到開復。其中降級留任的,三年之內無過可以開復;革職留任的,四年之內無過能夠開復。降級調用和革職的官員,上級考察起來沒有個年限,他們也就必須一直戰戰兢兢不能出差錯,免得一不小心毀了前面多少年的修行。其次,有了聖旨或者是督撫和堂官認為他們可以開復之後,還不能立即得到開復,還需要送部引見,等待皇帝接見之後下旨決定。捐復就簡單多了,「能用錢解決的事兒就不叫事兒」。捐復多出現在清朝,不僅能官復原職,還能換個同級別的其他官當當。價格方面京官一品450兩,二品410兩,外官一品900兩,二品820兩,依次往下遞減。當然,一些犯了「大事」 的官員,捐錢也是沒用的。

 

  為何被貶?如何自保?

   古代官吏史一個有趣的事是文官被降級被革職的比例要比武官高得多,不用查別的史料,翻開我們的小學到高中語文課本就夠了:司馬遷、李白、韓愈、柳宗元、歐陽修、陸遊、蘇軾……文人多情,文人又為何官場「薄命"?原因之一就是書生氣太濃,不會揣摩皇帝的意圖,看皇帝的眼色行事;二來不夠靈活機變,大多都有較強的正義感,是非觀念也很強,但他們喜歡講死理,更不擅長封建官場上的策略和技巧;三來自視過高,恃才傲物是官場大忌,更會遭來殺身之禍。

   那麼有預防針嗎?在人治為主的古代社會,掌握人的心理無疑最為關鍵。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一書中說自己父親的朋友徐孟章是一位久在官場、閱歷豐富的老官僚,他告誡剛步入官場、不通世故的陸容:官場多險毒之人,你心太直,不會玩手腕,是適應不了官場這種險惡的環境的;你要在官場生存,就要改變你自己,多長幾個心眼。其次,文人那種偏執當然也不行,剛直易折,你不能總指望自己的上司是唐太宗。最後,"少說話"。賀若弼的父親賀敦在北周任金州總管,很有才幹和抱負,可惜遭人陷害被殺。臨刑,他對賀若弼說:我是以舌而死的(即以言獲死罪),你必須牢記。說著,拿起錐子刺兒子舌頭出血,「誡以慎口」。

   降級未必是「壞事」

封建社會官員復出一是要降級使用的。作為一種處罰,官員復出的規定中少有「官復原職」。根據規定,免官降先品的,從沒有降時的品級下降二等起用;免除擔任的職務及只降一級官階抵徒刑的人,從沒有降時的品級降一等起用。所以,名義上的「降級」,也許是重返仕途的一種開始。

 

  而且,宋朝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對於許多因直言而遭到貶謫的官員,儘管生活境遇一落千丈,但在士大夫中間的聲譽卻常常與日俱增,他們因貶官而成名,有的甚至「一貶成名」。例如范仲淹、唐介等人。

 

 

 

 

      

   你可能也喜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